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25-08-06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抽象·重构——圣童博士对话艺术家苏谢伟

  圣童博士:澳大利亚著名华裔学者、批评家、哲学家

  苏谢伟:职业艺术家

  苏谢伟——国际职业艺术家工作生活于悉尼,北京,广东,景德镇中国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高级艺术顾问中国李可染画院研究员香港国际画院一级美术师 CCTV 中学生频道《艺术之旅》绘画专家评委。

 

  圣童博士:苏先生好!自 2000 年以来,您似乎一直在探索“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问题。但您的艺术观念表达,在我看来并非“抽象”。能否请您谈谈您的艺术探索与源自西方的“抽象”绘画之间的区别?

  苏谢伟:圣童博士好!感谢您的提问。是的,自 2000 年以来,我一直在探索“抽象”这一表现形式的问题,通过模仿学习西方抽象主义,到建立自己的表达语言,通过这二十多年的探索,到今天,在最终表达形式上,与西方抽象主义有着本质区别。2023 年底,在北京李可染画院宋庄院举行的“苏谢伟艺术沙龙”上,我曾提出:“何为抽象?为何抽象?如何在当代语境下抽象重构?”

  “抽象”这两个汉字分开来看,本身在中国传统语言中是存在的,“抽”有提取、摘取之意,而“象”则指形象、表象。然而,作为艺术和哲学领域里的一个专门术语,“抽象”在今天所表达的意义主要是近代西方理论传入后,通过翻译和本土化逐渐形成的。传统中国美学虽然强调意境和形而上的表达,但并没有一个与西方 abstract 完全对应的概念。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随着西方艺术理论和现代哲学的传入,翻译家们将 abstract 译作“抽象”,并赋予其新的内涵,用以描述那些不依赖具象再现,而通过形式、色彩等元素直接传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作品。

  圣童博士:那么,您是如何理解“抽象”这个概念的呢?您认为何为抽象?您又为何选择了抽象这一表现形式,在这一基础上您又作了如何转换呢?

  苏谢伟:要搞清楚何为“抽象”,我认为首先还是要从塞尚到康定斯基的理论体系说起。塞尚的平面构成突破了传统透视法,将三维空间压缩到二维画面上,这种对结构和形式的关注直接影响了立体主义和后来的抽象艺术。而康定斯基在《点、线、面》和《论艺术的精神》两文中,则系统地阐述了抽象艺术的内在逻辑——点、线、面作为基本视觉元素,如何脱离具象的再现,直接传达情感、节奏和精神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抽象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形象的简化或扭曲,而是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它强调形式自身的意义。

  至于“为何抽象”?应该说,抽象艺术于我而言,不仅是视觉语言对传统写实体系的突破,更是构建了通向精神本体的自由通道。这种自由具有双重解放意义:其一是在形式层面,它挣脱了客观物象的视觉桎梏,使材料、色彩、构成获得自主言说的权力;其二是在精神层面,形成了直指内心的表达机制,通过非具象语汇构建起情感共振的磁场。

  当西方抽象主义将“减法哲学”推向极致时,其内在的悖论也就逐渐显现出来——形式的纯粹化固然成就了视觉革命,却也在消解过程中弱化了文化基因的传承可能。我既惊叹于几何抽象的理性之美,也深刻体悟到西方抽象主义的认知边界。它以“消解—简化”为方法论的创作范式,虽打破表象世界的桎梏,却在去物质化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禁锢——当艺术语言被剥离到了只剩下纯粹形式的时候,文化记忆和哲学沉思的承载空间也就随之坍缩了。

  圣童博士:这个问题,您是深入到了问题的本质。请继续!

  苏谢伟:也正是在这种认知下,促成了我创作的根本转向:从对形式的解构转向了文化的建构,从视觉的革命转向了哲学沉思。

  我开始在画布上实践“加法哲学”,通过层叠覆盖的创作方式,我在画布上实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生成哲学理念。每个创作阶段既是前结构的消隐,又是新秩序的萌发,这种持续的重构过程恰是对“周行而不殆”的道体运行的形象诠释。画面中偶然形成的“屋漏痕”,正是对“无为而无不为”创作观的物质见证。另外,也同时借鉴了佛学“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我的作品刻意保留创作过程的时序痕迹:底层被覆盖的笔触如同“过去”,中间层的肌理宛若“现在”,表层跃动的色彩恰似“未来”。这种时空叠印的结构,直观显现了“诸法无自性”的哲学认知,使观者在视觉游移中体悟“真空妙有”的深层结构。

 

  “ 中国基因 ”系列之 21

  规格:120*100cm

  材料:布面油画

  时间:2007

  圣童博士:这个很有意思!

  苏谢伟:这种以文化基因为经纬的重构性抽象,就形成了与西方抽象主义对 话的反向坐标。当极简主义走向“少即是多 ”的终极时,我的创作实践证明“多 亦是多 ”的可能性——通过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使抽象艺术既保持形式自律, 又获得文化他律的双重属性。画面中那些“似是而非的具象暗示 ”,恰是连接形 而上与形而下世界的视觉桥梁。这种创作范式不仅拓展了抽象艺术的表达维度, 更重要的是构建起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有效路径。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既植根 本体又面向未来的艺术探索,或许能为跨文化对话提供新的认知框架。

  圣童博士:应该说,您这样的实践行为是在对西方“抽象 ”观念进行“解构 ” 的同时又进行了“重构 ”。当代语境下,这样的艺术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您能谈 谈这方面的思维过程吗?

  苏谢伟:这也是我为什么提出“观念先行,解构与重构 ”的概念。在当代,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明,多学科的关键性突破,很多观点已经颠覆了以前的认知, 很多问题必须重新思考。首先,在当代语境下,对“抽象 ”的理解就有了不同的 全新诠释,比如“多元融合 ”、“跨学科 ”等等,不再是局限于某一单一的形式主 义,而是更加多元化,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和媒介的“重构 ”。其次,在我看来, 最重要的是观念要先行——先有了观念,而后,任何材料,任何媒介,都可以用 来表达该观念,而不是单一地艺术形式,这就充分展示了当代艺术在形式上突破 边界的可能性。所以,理论上,哲学层面上,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观 念的产生,到形式的确立,是一切表达方式的前提。“观念先行,解构与重构 ” 这一概念就是这么产生出来的。

 

  “悟境 ”系列之46

  规格:210*190cm

  材料:布面油画

  时间:2015 年

  圣童博士:“观念先行”的问题,您能否再做一些说明?因为一提到“观念”,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杜尚,也就是所谓的“现成物”。但是,如何区分杜尚的“现成物”和您的“观念先行”呢?

  苏谢伟:杜尚早在作品《泉》之前就已经对“艺术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他认为艺术不应该局限在传统的绘画、雕塑等手工创作范畴内,而可以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现成物品。这样的观念其实是来自于对艺术边界的质疑,强调的是艺术家的“选择”权和重新定义权。实现的方式则主要是依赖语境的转换。艺术家只需选择一个恰当的物品,赋予其新的名称和展出场合,就算是完成了艺术创作的转化。过程简单、直接,重在观念的激发和公众对艺术边界的再思考。

  圣童博士:这是杜尚的思维逻辑。他希望借此突破艺术的边界。但我认为艺术的核心本质,他没有办法进行挪移,也就是说,艺术还是原来的艺术。

  苏谢伟:没错。我的“观念先行”不然,它的关键在于和后面的解构与重构进行有机结合。“观念先行,解构与重构”与“现成物”都涉及观念驱动的艺术行为,我则更关注材料的物质性、历史性和转化过程,而不是单纯依赖语境转换。

  圣童博士:这一点很重要,也很关键!

  苏谢伟:因此,我的创作方法是一种超越杜尚“现成物”的路径,既保留了观念性,又强调材料本身的语言,形成了一种更具物质叙事性的艺术实践。实践的是从经验到超验的创造路径。也就是说,我的“观念先行”是以思想作为行动和创造的起点,超越经验事实,指向更高层次的意义生产。在这种语境中,观念不再是对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主动建构现实的起点。这种方式强调的是从思想到物质的转化,体现的是一种现代哲学的能动性。这种理念也就打破了传统的“物质—观念”二元框架,将创作活动提升为观念与现实的交互过程,突显了人类意识的创造性力量。

  圣童博士:非常好!这是“观念先行”的含义。

  苏谢伟:我的“解构”概念,主要凸显的是对“哲学策略”的“质疑与颠覆”,它的核心含义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哲学态度。它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否定已有的结构,而是要通过分析其内部矛盾、权力逻辑和潜在意义,揭示结构的非自然性和偶然性。“解构”的指向意义具有不确定性。通过剖析和质疑既有体系,揭示任何事物或观念都是由特定语境下的权力关系和话语所构成,而这种构成在本质上又是脆弱的、开放的。“解构”,同时也意味着对“中心化”思维的挑战,质疑一切被认为“绝对”的概念,像真理、理性、永恒等等。它是一种反思性的态度,既颠覆传统秩序,又为多样性和差异性提供空间。

 

  “象 ·相 ”系列之05

  规格:190*210cm

  材料:布面油画

  时间:2022 年

  圣童博士:您的这种思考首先针对的是西方现代以后的所谓“哲学”乱象。我个人很反感这些东西,在我看来,他们这些东西根本就算不上哲学。所以,我觉得您对他们“中心化”的挑战,应该不同于德里达的“去中心化”。

  苏谢伟:这也是我继而提出“重构”概念的原因,我要突出的是“从无序到新秩序的再建”,“是在解构基础上进行的意义再造”。它并非简单的修复,而是基于对旧结构的批判,创造出新的体系与价值。“重构”体现了创造性自由与意义的再生产。它强调的是,不论“解构”如何深刻,终究需要在“废墟”之上建构新的价值体系。“重构”并非回归原有,而是以开放的方式探索新的可能性,注重过程中的多元性和创新性。“重构”过程中的创造行为不仅是对虚无的反抗,也是对存在本身的重新定义。它既是一种建构秩序的行为,也是对人类意义追寻的持续回应。

  圣童博士:我觉得,您的这种思考,是让哲学从西方自现代以后的一片混乱重新回到了中国老庄思想的前卫性本质,可谓是在拨乱反正。

  苏谢伟:这是我努力的方向。“解构”与“重构”看似矛盾,实则互为条件。一方面,“解构”是“重构”的基础,没有“解构”的质疑,就没有“重构”的自由;另一方面,“重构”避免了“解构”陷入虚无主义,通过再造赋予行动和思想以积极意义。“解构”与“重构”的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动态的、循环的。每一次“重构”,都可能蕴含新的“解构”可能性,而“解构”的结果也指向新的“重构”路径。

  圣童博士:我们简单总结一下:以“观念先行”为基础,然后进行“解构与重构”,您的这个理论架构应该说对杜尚的“现成物”儿戏般的“语境转换”艺术行为做出了掘墓式的反驳。我认为很多人应该从中获得有效的启示。

  据我所知,您本人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这一理念的逻辑架构上,而是不断地将其应用在您的艺术建构上,甚至是一边进行艺术建构一边深化您的理论架构。您能否再谈一谈该理论架构的拓展性应用构想?

  苏谢伟:“观念先行,解构与重构”的哲学意涵,是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现实世界的一种思想策略。它必然会为人类思维模式的自由和多样性发展打开更大空间,将观念转化为现实,以此填补虚无,生成新的意义。这种思维模式不仅是哲学的核心,也是艺术、科学、社会变革等领域发展的驱动力,为探索未知提供了永恒的可能性。

  另外,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双重冲击下,当代抽象艺术已突破现代主义的形式本体论框架,演变为跨媒介的观念操作系统。

  这种转型包含双重维度:其一,本体论解域,抽象语言挣脱绘画平面束缚,与装置、影像、数字媒介形成共生网络。奥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提出的“文化游牧”在此获得新解——艺术家通过生物、植物艺术、算法生成等手段,使抽象元素在物理与虚拟空间自由迁徙;其二,认识论升级,当代抽象不再局限于视觉形式实验,转而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生产场域。比如,连接拓扑学。这种转型标志着抽象艺术从“形式自治”向“观念拓扑”的范式迁移,其核心动能源于当代哲学对主体—客体关系的重新配置。

  所以,传统创作论中的“形式决定论”将被彻底颠覆,观念不再作为形式的附庸,而是成为启动创作的能量奇点。这种转变呼应了德勒兹的“先验经验论”——观念如同差异引擎,不断生成新的感知配置方案。这样,材料从被动的载体升格为能动的言说者。我把树皮、爬藤、腐化木板、纸箱等物质进行抽象化处理,使其历史记忆与物理特性共同参与意义建构,形成海德格尔所谓的“天地神人”四重整体。还有,当代抽象创作深度嵌入科学哲学语境,这种创作方法实质是量子力学“概率云”概念在三维空间的拓扑展开。这种创作方式构建了艺术与科学的认知共振腔。“纯然·本知”这一主题,就是在这理论体系下产生的。

  圣童博士:我对西方现代以后的所谓“哲学”始终抱以质疑和不信任的态度。

  我觉得在这方面您应该保持警惕。当然,这可能是我个人的偏见。

  苏谢伟:您的警惕是有道理的。我在这方面也持谨慎态度。谢谢您的提醒!

  圣童博士:我看过您近两年新创作的作品,而且您都是以“纯然·本知”作为主题。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些作品您都采用了天然材料作表达媒介,不仅形式上很新颖,在审美趋向上也给观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您能否谈一谈形成这个艺术建构观念?

 

  “腐木重生 ”系列之 02

  规格:120*100cm

  材料:综合材料拼贴

  时间:2024 年

  圣童博士:我对西方现代以后的所谓“哲学”始终抱以质疑和不信任的态度。

  我觉得在这方面您应该保持警惕。当然,这可能是我个人的偏见。

  苏谢伟:您的警惕是有道理的。我在这方面也持谨慎态度。谢谢您的提醒!

  圣童博士:我看过您近两年新创作的作品,而且您都是以“纯然·本知”作为主题。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些作品您都采用了天然材料作表达媒介,不仅形式上很新颖,在审美趋向上也给观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您能否谈一谈形成这个艺术建构观念?

 

  “腐木重生 ”之 03

  规格:120*100cm

  材料:综合材料拼贴

  时间:2024 年

  苏谢伟:应该说这是一个顺势获得的结果。有了前面说到的理论观念做支撑,所有的形式、媒介、材料……等等,都是以此为前提。使用的每一种媒介材料、形式,都与观念息息相关。我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尽可能利用天然的,避免个人情绪化的东西。天然材料,它有时间的痕迹,也就是时间性,这种在大自然中经过时间的沉淀留下来的痕迹感,就有了种天然的叙事性和历史性,它们是任何人都无法描绘的。而且这种自然性,没有地域之分,没有文化差异之别,给人类呈现的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共性结果,这样的共性结果也就能够使其作品与观众建立情感上的共鸣,引发他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传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痕迹 · 印记 ”系列之 03

  规格:90*90cm

  材料:综合材料拼贴

  时间:2024 年

  圣童博士:可以说,在您这样的艺术建构之先,审美对象的内涵就已经早早地等在那里了。

  苏谢伟:没错。它们完全表现为一种先于作品的哲学性思维。

  圣童博士:甚至可以表现出一种终极性目的的内涵。

  苏谢伟:对。因此,它促使我突破以前只用单一抽象形式的极限,迈向更加自由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思维当中。也使我的艺术实践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对生命生存本源问题的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艺术实践的哲学性问题。艺术实践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考和表达生命本质的方式。

  圣童博士:仍然是终极性目的的内涵。

  苏谢伟:是的。创作以观念为前提,形式、媒介、材料三者相互交织,构筑作品的整体。每一种媒介与材料的选择,都并非个人化的情绪表达,而是与观念紧密相连。天然材料承载着时间的痕迹,具有不可复制的“时间性”,并超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为人类造成一种自然的共通感知。另外,自然材料本身就是自然存有的现象学档案,材料表面的风蚀纹路、氧化斑痕,也有其不可复现的时间密码,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表象系统,形成先于语言的“元叙事”。这也是跨文化的知觉语法。

  因此,“纯然·本知”系列作品的创作,实践着“去主体化”的创作伦理:通过严格限制主观干预,使作品成为自然力的显影装置。这种“负创作”理念,可追溯至老子“大巧若拙”的造物观,在当代语境中与弗朗西斯·阿雷斯的“弱艺术”理论形成共振。物质间性网络,将风化树皮与新生藤蔓结合,并非简单的时空拼贴,而是构建伯格森“绵延”概念的立体模型。观众在触摸作品中不同时间密度的物质时,实际上在进行海德格尔式的“存在测量”。

 

  “痕迹 · 印记 ”系列之 03

  规格:90*90cm

  材料:综合材料拼贴

  时间:2024 年

  圣童博士:您刚才提到了老子的“大巧若拙”。其实,我觉得您涉及的一系列西方近现代的艺术哲学观点,都还属于局部的、局限的看待客观世界的认知态度。我认为您的这些理论和观点,如果从老庄哲学的“天人为一”而不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去纲领性地诠释会更加通透,也就是对“整体性”、“共通性”的强调,抗拒主客体关系上的割裂态度,主体融入客体,客体承载主体。在这层思想上,西方人其实一直都是畏缩在老庄哲学的“天人为一”之下。

  苏谢伟:的确,西方近现代哲学始终笼罩在“天人为一”这种东方大哲学观念之下。也正是因为如此,“纯然·本知”在深层意义上,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超越艺术本体的讨论范畴。

  圣童博士:这一点非常重要。

  苏谢伟:从哲学体系的建构,就融入了后结构主义、过程哲学、新物质主义等理论框架,形成了严密学理支撑,跨学科对话,如生态学、意识学科知识,拓展了艺术表达的认知维度。提出“负创作”,“物质间性”,“触角启蒙”,“熵美学”等创新概念,建构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将艺术实践提升至人类文明反思的高度,强化论述的当代意义。

  圣童博士:如此一来,艺术实践于您,就可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生命生存的本源问题了。用通常知识界的说法,或者可归结为他们所谓的艺术实践的哲学性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实践就仅仅是一种思考生命生存的技术手段。这样的艺术实践观念势必将您同其他艺术从业者的理想追求明确地界分开来。

  苏谢伟:的确如此。首先是从理论哲学层面解决问题,反过来,正如您所说的,艺术实践就仅仅被限定在了一种思考生命存在的技术手段范畴。

  圣童博士:我很想了解一下您在思考上述内容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苏谢伟:作为艺术家,所有的理论,思考,都是通过作品来表达思想观念的。我的艺术探索从最开始的写实,一直到对传统抽象艺术形式的学习和研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所有艺术形式的单一性和局限性。这促使我去不断学习当代哲学理论,先从哲学层面解决自己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近几年走出国门,观摩学习了很多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这样,才有了上面所论述的观念。

  理论上的支撑,现场的观摩,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使我开始思考如何在传统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充分利用它们本身带有的时间痕迹和自然美感,表达对自然和人类本质的深刻思考。在形式上,我逐渐摆脱了传统抽象的束缚,转向更加自由的、象征性的表达方式。这种转变也使我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一种传统与当代的碰撞。

  圣童博士:应该说,“纯然·本知”这一主题是您将哲学思考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一次重要尝试。您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更加自如地表达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理解。而这样的观念融合又不仅会使您的作品丰富、有深度,还能够为观者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利于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苏谢伟:这是我希望抵达的目的。确实,“纯然·本知”不仅是一次艺术实践的探索,更是一种哲学思考的延展。我希望在创作中以自然材料为媒介,让它们自身的历史、时间和生态关系得以显现,从而构建一种能够“自己说话”的物质叙事。这种方式不仅让作品具有深度和层次,也为观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使他们能够在材料的肌理、形态和组合方式中感受到生命的流转与存在的本质。同时,这种理念的实践也让我不断思考艺术与工艺、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陶瓷的研究与创作中,我希望能突破传统工艺的局限,让陶瓷不只是作为器物存在,而是成为表达观念、传递思想的媒介。这种转变不仅关乎形式上的创新,更涉及如何让陶瓷这一历史悠久的材料,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获得新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纯然·本知”不仅关乎作品的呈现方式,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它让我能够以更加自由和深刻的方式探讨生命、时间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创作与观者建立更直接的情感连接。

 

  “悉尼切片 ”系列之 01

  规格:90*90cm

  材料:综合材料拼贴

  时间:2025 年

  圣童博士:艺术实践的结果,也即艺术作品,总是要思考它们的受众对象。作为媒介,您希望大众在思想观念上获得什么样的根本性启发?当然,这也应该是您从事艺术建构的终极目的。

  苏谢伟:是的,在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往往被物质追求和社会压力裹挟,难以停下脚步思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目的被时代的喧嚣所淹没,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被忽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深感作为艺术家的责任,希望通过艺术实践,对这些核心问题进行追问,并借助作品向大众传达我的思考与观念。

  艺术,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观念的媒介。我希望通过作品,引导观众重新关注内在的纯净与本真。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被消费主义和功利目标驱使,忽视了内心的情感与思想。我希望观者在作品面前能够获得片刻的静谧,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在世界,找回精神的平衡与宁静。同时,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够促使人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入思考。人的存在不应仅仅以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衡量,更在于对生命的理解与对存在的追问。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深远意义,找到自身存在的真正价值。

  此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生态失衡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希望通过作品唤起观众对环境的关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醒人们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自然的规律与力量超越人类的控制,我们应当对其怀有敬畏之心,学会尊重和珍惜自然,而非一味地索取。

  最终,我希望作品不仅仅停留在视觉上的体验,而是能够引发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关于人的内在本真、生命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一生去探索。如果作品能够成为一个思考的起点,促使个体和社会进行自我反思,并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那么艺术的意义便得以真正实现。

  圣童博士:希望您能抵达您的艺术愿望。在接下来的艺术实践中,您还有什么具体的构想和目标?

  苏谢伟:我想未来几年,应该是继续深化“纯然·本知”这一主题,创作出更有深度、更有意义、更能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圣童博士:非常感谢您直率和坦然。我相信您独特的艺术探索之路,一定会给更多的艺术从业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启示,引发他们更多更深的思考。

  2025 年 2 月对话于悉尼

< 前一个:中华英才|艺海名家——刘孟学紫陶作品欣赏
> 后一个:王荣刚——诗韵国风亚洲国际艺术节特别推荐艺术家
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1234567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